以下資料來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illet/millet.htm



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1814 ~ 1875

十九世紀的巴黎,一如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及本世紀的紐約,是為世界藝術的首府,主演著一部部歷史的大戲。

打開美術史頁,傳統既定的優勢,時代政局的背景,莫不深深影響著藝術的變遷與發展。十九世紀,正是法國政局最不穩定的時期,政治之外,藝術、經濟與社會結構,莫不面臨著諸多衝突與改革,在繪畫上,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十九世紀上半葉,才剛以嶄新姿態出現的「新古典主義」,隨即由「浪漫主義」所取代,不過這種尊貴與英雄式的歌詠,隨著政治上的平民抬頭,藝術同樣也從貴族走向民間,「自然主義」也因而蔚然興起。

米勒(Millet,1814-1875)正是此一時期的主要畫家之一,他出身於法國諾曼第的一處貧苦農家,自小酷愛繪畫,由於經濟上困難,廿十歲始得習畫。廿三歲那一年,獲獎學金負笈巴黎,經常涉足羅浮宮,這是他在物質困頓之餘,極大的精神慰藉。1840年以「肖像畫」入選沙龍,如願的躋身畫壇,當然在物質上並沒有給他多少的助益。

 此一時期畫作仍然來回在「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表現多為肖像畫及神話式的裸婦等,這一方面是創作上的鍛練與摸索,另一方面則是應付買畫者的現實需要。

1849年,由於巴黎政局不穩,街頭暴動頻仍,於是偕同妻兒遷居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這也是他最窮困潦倒的時期,雖然三餐不繼,經常借貸度日,不過對田園的熱愛,及藝術的堅持,更確立了他創作上的平淡實樸的風格,完全摒棄了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

 當時在巴比松聚集的畫家尚有盧梭、柯洛等若干人,由於有著相同的特質,走出畫室,描繪自然,後漸為世人所知,遂有「巴比松派」或「楓丹白露派」之稱。但他們並沒有共同的主張或宣言,而是各自獨立創作。

 1875年,正當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卻突然咯血病逝,終以最光彩的英姿,結束了窮困潦倒的一生。

 

↓★↓ 
1857
年的《拾穗》逆光的人物,落日的餘暉,流暢沉靜的色彩,平實的表現出收割後,農婦拾取殘穗的景象。

 

 

↓★↓ 
1859 年的《晚鐘》本圖描寫兩位年輕夫婦聽到向晚的鐘聲,虔誠的向神禱告的情景。在遠遠地可以看到教會尖塔的黃昏田地上,兩人如剪影般凸顯出來的姿勢令人感動俄國大文豪托爾斯太極力稱讚這幅畫,米勒也因此畫而聞名世界。

 

米勒在這幅小品中畫上廣漠的空間,並且加入浩瀚無際的感懷。據他說,他想起了幼年時和祖母在田裡祈禱,而畫此畫他的祖母和母親早已去世,對遠離的時間、空間的回憶,都凝聚在畫中。 


1859
年的《晚鐘》及1857 年的《拾穗》之中,至今仍存在著與製做當時同樣感人的質素。米勒生長於諾曼第的農場,本圖是他在 35 歲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藝術方向的苦鬥時代之代表作。他討厭巴黎瘋狂似的氣氛及噪音,1849 年在巴比仲的小樹裝莊找到他的憩息之地他在此地碰到了狄奧多爾盧梭,並結為知交。這個時期對米勒而言誠為幸福的時期。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這特別可以見諸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稻田中站立的三個人。其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及風景處理上對於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點特別引人注目。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在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這一點異乎經常聽懂﹝森林語言﹞的其他巴比仲派畫家。其後梵谷還臨摹過米勒的作品。



↓☆↓
巴比松畫派擅長繪畫鄉村風景,米勒當然也不例外。這一幅畫《春天》是畫商向米勒訂購四幅以「四季」為主題的畫作之一,米勒是在巴比松畫室中,望著窗外的風景而完成這一幅畫。

 

《春天》這幅畫作中可以看到近處剛下過雨,一切宛如新生,遠處的雨還在下,樹下還有行人在躲雨,天空右邊的「雲破天開處」發現了嗎?看到這裡,你是否有聞到一股剛下過雨,空氣中那種極度乾淨,且清新自然的味道呢?

*************************************************************************************************************************

現代美術的先趨─米勒

 

內文來自:http://www.n-mart.com.tw/docs/b08.htm




      距今大約一百年前,正是中國清朝的嘉慶年間,法國鄉下一個農夫家裡出了一個大畫家,他姓米勒,他的名字叫做佛朗索亞
(Jean Fransois Millet, 1814-1874)。米勒的父親雖然是農夫,卻很喜歡音樂,又喜歡美術。他會唱歌,農閒的時候,他便召集村上的農夫來,教他們合唱;有時自己到田裡去撈一塊泥,拿來做泥人,做各種的動物;有時拿一塊木頭來雕刻,也會雕出各種各樣的形狀,都非常巧妙。幼小的米勒看了父親的巧妙地手工,非常高興。父親又常常帶他到田野中去散步,把好的風景指點他看,又把各種花草的名字教他。所以米勒幼年的時候,受父親不少的教導。 

       然而教導他更多的,要算他的祖母。他的祖母真是一位高 尚的老 太太!米勒幼時伴了祖母睡覺。每天天亮的時候,祖母就叫他醒來把聖書中的善事講給他聽,又告訴他今天應該做什麼事,讀什麼書。 

      米勒年紀十多歲了,每天上午就跟了父親和姊妹們一同到田裡去做工。下午回家,跟祖母唸書。然而他更喜歡描畫,常常拾一段炭條,藏在袋裡,種田休息的時候,就拿出炭條來,在石頭上描寫農夫做工的樣子和牛馬的形狀。吃過午飯,家裡的人大家午睡的時候,他獨自拿了一冊小的簿子,到野外去描風景。沒有人教他描畫,但他的畫自會描得一天好一天了。

 
        有一天,父親發現他的繪畫天份,乃決定讓他去城裡學繪畫。 
        希爾堡(Cherbourg)城裡有一個名望最大的畫家,名叫莫希爾(Mouchel)。父親就同了米勒去拜訪 莫希爾 先生,請他教畫,又拿他新近描的那兩幅創作請先生看。 
先生看了這兩幅畫,又向米勒看,便向父親開口:「你把這樣聰明的兒子長久關閉在鄉下,單叫他種田,你的罪過不小!」  

米勒在 莫 先生門下不多時,畫得比先生更好,先生已經教不下去了。縣官知道他聰明,送他每年二百塊錢,叫他去法國最繁盛的巴黎地方去求學。米勒歡喜得很,就回家稟告祖母,預備動身。這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患腦病死了,祖母臨別吩咐他說:「佛朗索亞!你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你要為永遠而描畫!切勿忘記這句話!要我看見你做惡人,我寧可看見你死。」 諸 君聽聽看,祖母的話真是何等有力的教訓!米勒能成為大畫家,全是祖母賜給他的!不錯,描畫一定要有好美的心。好美的人一定善良。所以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但學畫是這樣,一切學問都是這樣的。

         但這時厄運卻開始叩門了。他的祖母死去,法國又起了革命,巴黎地方大亂。米勒不能研究,只得回家。這時候他已娶妻,生了子女。然而家中沒有錢,不能生活。當時法國的畫家,大都畫裸體女子或王侯貴人。因為深刻的畫,人們看不懂,都不要買。只有裸體女子和王侯貴人的畫倒是人人歡喜要買的,這實在是一種不好的習慣。當倘若畫家不畫裸體女子和王侯貴人,他的畫就沒有人要買,他就不得吃飯,所以只得畫了。  

米勒家裡很窮,生活過不下去,也只好描裸體畫,靠賣畫度日,然而他絕不描王侯貴人。因為他心中很不喜歡這種無價值的畫。他所喜歡描的,是冬夜分麵包一類的畫,是沒有人要買的,叫他一家怎樣有錢買飯吃呢?所以他的畫裸體畫,是不得已的。有一天,米勒走過一所印刷店,看見玻璃窗中掛著印刷的樣品,恰好是他所描的一幅裸體畫,他就停步觀看一下。這時候有兩個路人立在他旁邊,也在看這幅畫。  

「這是誰描的畫?」其中一個人問。

「這是除了裸體女子以外不描別的東西的米勒的畫呢!」另一個人答。

這兩個人只曉得米勒的名字,卻不認得米勒的人,不想到在他們身邊的就是米勒。

他心中非常不快活。又記起已死的祖母的教訓來:「為永遠而描畫!」

「永遠」就是千年萬古。「為永遠而描畫」,就是說,描的畫要使世界上千年萬古的人看了都感動,不可描幾年之間的人所喜歡的畫。現在米勒所描的裸體女子不是千年萬古的人所感動的,不過是幾年之間的人所喜歡的!他不是為永遠而描畫!不過是為金錢而描畫!所以他已經不照著祖母的教訓了!想到這裡,他心中非常難過。回到家裡,把身體躺在床上,他的眼中流出眼淚來了。  

他的夫人看見他這般模樣,走近床來,問他為什麼要傷心。他把這不快的心事告訴了她,又問:「我想從此不再描裸體女子而描永遠的畫了。但從此我們一定很貧苦。不知你肯同我一同貧苦否?」

      「我很情願!只要這幾個小孩子不凍餓,我自己不怕吃苦。你為永遠而描畫,神明一定保佑我們一家。請你放心決定罷。」

       這夫人多麼善良!

米勒聽到夫人的話,心中很歡喜。從此家用節省起來。每天吃兩餐粥和幾塊粗麵包。柴也不買, 米勒 夫人自己去採柴。菜也不買, 米勒 夫人自己種菜。米勒就開始為永遠而描畫。油畫用的顏料和布,價錢太貴,米勒少畫油畫,而多畫木炭畫。木炭條自己可用柳枝燒成,而且不要畫布,只要畫在紙上,紙比布價錢便宜得多。

有一次,他畫好一幅最好的畫。畫中所描的是:一片秋天的田野中,三個貧苦的人彎著腰,用心地在地上拾那農夫們遺落的稻穗。這三個人衣服都很破舊,大概是沒有錢買米,所以來拾遺落的稻穗,拿去煮粥吃的。他們家裡一定還有別的人,老年的父母,或幼小的孩子,都在等他們拾穗去煮粥吃!這是多麼可以感動人的一種樣子!這真是永遠可以感動人的畫!這張畫,原來很大,但現在已經印刷縮小,在各處發賣。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有的印在書中;有的印在名信片上。這畫的題目叫做「拾穗」(The Gleaners)

然而米勒不畫裸體畫,錢沒有了,家裡非常窮苦。有時竟連一個銅板也沒有!起初向隔壁的麵包店裡買兩個麵包,錢可以欠一欠。後來麵包店裡的人看見他們這樣窮,錢也不肯欠了。米店裡的人來討錢,米勒沒有錢還他。第二次,他就到衙門裡叫了官兵來討。官兵凶得很,說不還錢就要捉人。 米勒 夫人和孩子們都嚇得哭了。米勒就請求他們,說現在真是沒有錢,過三天一定還清。官兵說,過三天倘若再不還,一定要捉人。然後他們出去了。

有一個人看他可憐,就出幾個法郎買了這「拾穗」去。米勒實在不捨得賣「拾穗」,但要還米店的錢,不得不賣,只好讓他拿了這幅畫去。

         這是一百年前的事。那時候世界上的人都不懂畫的好壞。但是後來漸漸懂得了。他們漸漸知道裸體畫和王侯貴人的畫是沒有道理的。他們漸漸看出米勒的畫的好處,漸漸懂得「永遠」的意思了。米勒死後三十年,世界上的人才知道米勒是一個大畫家,喜歡畫的人,大家想買米勒的畫了。買「拾穗」的人本來不是喜歡畫的,不過看了米勒可憐,所以就出幾個法郎買了,放在家裡。他死後,他的兒子也不喜歡畫,但知道米勒的畫價錢很貴,就想把這「拾穗」賣去。美國有一個喜歡畫而錢很多的人,來法國遊玩,看見了這幅「拾穗」,感動得留下眼淚來。他一定要問那個人買。問他多少價錢,他說要賣十萬法郎。那美國人立刻給他十萬法郎,拿了「拾穗」回美國去了。所以這畫現在藏在美國。

這是米勒死後的話了,米勒活著的時候,到底沒有人要買他的畫。可見世界上的人多麼愚笨!天也多麼忍心,使這大畫家這樣受苦!  

後來米勒又作了一幅最好的畫,比「拾穗」更好。畫的是:傍晚的田野中,一個貧苦的男子和一個貧苦的女子低了頭站著,合著兩手,正在作禱告。禱告就是謝謝天上的神明,保佑他們沒有災難地過了一天。在中國沒有這種事;但西洋人大都是每天要禱告的。傍晚的時候教堂裡就敲鐘。遠近的人聽見了鐘聲,大家禱告。這農家的夫妻二人做了一天苦工,幸而沒有災難。現在做工已經完了,教堂裡的鐘正在敲響,他們就把小車子,菜籃和鋤頭,放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合著掌禱告。啊,這兩人多麼辛苦,多麼善良!這樣子使人人看了都要感動。  

後來就有人出一千法郎買了這幅「晚鐘」。一千法郎!這在米勒是從來未有的大富了。他就帶了孩子們,趁火車去旅行。米勒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他時時惦記著孩子們,只要孩子不苦,他自己就餓也不要緊。他的夫人也是這樣。這兩個人真是慈愛的父母。他們真是善良的家庭。  

這幅「晚鐘」,後來(米勒死後)又為美國人買了去。美國人出多少錢呢?五十五萬三千法郎!  

法國官府知道了這事,可惜得很。他們想,米勒是我們法國的大畫家,「晚鐘」是米勒的最好作品。豈可讓美國人拿去?!況且「拾穗」已經被他們買去,現在這「晚鐘」一定要買它回來!  

法國官府派人到美國去交涉,一定要買回「晚鐘」。美國人想,「拾穗」已經在我們手中,再要「晚鐘」,太難為情,就還了他們罷。但美國人喜歡金錢,他們要法國人多出點錢,方肯還畫。法國人出了七十五萬法郎,把「晚鐘」買了回來。所以「晚鐘」現今藏在法國。  




     以上是「貧乏的大畫家」米勒的故事。他的畫一張要賣幾十萬法郎,而他的家裡窮得兩三天不得吃飯。這不是奇怪的畫家嗎?這全是時候不同的緣故。米勒活的時候,世界上的人還不懂他的畫,沒有人要買,所以他家裡窮得兩三天不得吃飯。米勒死後三十年,世界上的人都懂得了,大家爭買他的畫,不講價錢,所以七十五萬法郎也有人肯出。可見大畫家比別的人聰明,比別人知道得早。這叫做「時代的先趨」。別的人都跟著時代走,米勒獨自走在時代的前面。

做「時代的先趨」原是光榮的。但想起他在世時的貧苦,實在使人心中難過得很。「晚鐘」賣七十五萬法郎。只要把七十五萬的另頭五萬法郎,在三十年之前給了描這畫的人,就可是他少吃許多苦,而多描許多畫。可見,世界上冤枉的事,實在很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米勒的畫多是描木炭畫,是因為他很窮,沒有錢買顏料的緣故,可見偉大的人是不怕窮的。窮不能害他,反而造出了正大的木炭畫法。

 

從古以來,世界上大畫家很多。只有米勒可以永遠做我們的先生。他的志氣,他的見識,耐苦,和他的畫法,他的色粉筆畫,他的木炭畫,我們都可以學習。所以我們鑑賞西洋的名畫由米勒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sh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